当疫情的黑天鹅变为常态,想要寻求生存或在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许教培人们应提前适应并了解教培“新常态”的5大特征和3大趋势。
作者 | 庄晓
后疫情期,复课后的机构们有些忧心忡忡:
-
以往秋招已近尾声,今年秋招还未过半,接下来改如何招新?
-
家长对卫生安全的警惕心强了,如何消除他们的恐惧,满足他们的要求?
-
线上课程多了,家庭收入减少了,家长还会继续选择我们吗?
-
公立学校压缩周末和暑假的时间,留给我们做培训的时间减少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教培“新常态”的5大特征和3大趋势。
01.
教培“新常态”的5大特征
-
招不满的暑期班
“脚并拢,1,2,向前跳!”在洒满阳光的体操房中,一排小学员穿着体操服,正认真听着教练的指令。自从体操被列为上海市体育中考科目以来,每年的体操暑期班,都班班爆满。
图源 | 大众点评某体操培训机构课程现场图
“一天下来每个小朋友都开开心心的,到了下课也不走”。按照往年情况,报名参加2周暑期班的学员,大多是新学期招新的主力,但是这样快乐的景象,今年恐怕难以复制。
“暑期班的时间改了很多次,但还是招不满”。虽然申城早在6月就全面复课,但是暑期班并没有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而乐观起来,今年的秋招也成了难题。
“虽然上海这边影响不大,但是不少家长还是有顾虑,担心卫生问题,再加上有些憋久了,想要周边游一下,所以今年暑假招生不是很顺利”。
常州一家学科培训机构校长也感到了招生的沉重压力。以往早已结束的秋招,今年才进展过半,“学生都到哪去了?”
-
疫情后期婴儿潮来袭,培训老师备孕忙
就算顺利招到学生,燕子开设的一家艺术机构却面临了从未遇到的尴尬,“生源不愁,但是课没人上了。”
受到艺术专业条件限制,燕子这家机构以女教师为主。疫情期间,被迫在家停业的老师们,不约而同的开启了生育计划。
“我们机构招聘的都是有资质的女教师,大多在育龄范围,现在光是生二胎的就有四位,而且日期基本上都集中在8月或者9月。”
甚至就连燕子,也成为了一名准妈妈,留给燕子培养新教师的时间也日益紧张。如今,提到排课燕子就开始头疼:“我们现在只能加紧招聘,不管怎么样,也要把这个暑假先撑过去”。
-
急需输血,“招新”引出的价格战
“报名暑期班,立减1000元。”在一家教培机构门口,打折的优惠被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不过海报越是耀眼,教培人越是在心头滴血。
受疫情影响,长达数月的低收入,让不少机构现金流枯竭,岌岌可危的他们希望能够趁着暑期班的迅速招新,度过眼下难关。
斩获市场的最快方式,那就是低价竞争。
平日里一节运动课市面价120元,而为了抢占市场,有些机构直接推出1200元15节课的暑期班。让小王尴尬的是,抢课的机构同仁们,和他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关系。这些位于同一体育馆的篮球、足球班,平日里共同进退,但困难时刻,为了招新引流,这些机构不约而同打出了价格战,本该抱团取暖的机构们,忽然开始背后插刀。
“我怎么能竞争的过?”在小王看来,价格战就像虎狼之药,用得好没话说,万一用不好,就怕陷入低价带来教学质量下滑,引发招生困难,越是困难越是要压低价格的恶性循环。
“口碑没了,还能有未来吗?”
-
线上线下犹如相亲
赶个时髦说法,未来教育要学会拥抱“OMO”。
根据第四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止今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疫情期间,多个在线教育应用的日活跃用户达千万以上。
为了抢占这片巨大蓝海,不少线上头部机构在这个暑假加大了投入,“399元12节”的线上课,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和家长。
受到疫情和线上引流的双重压力,传统线下机构的线上布局,仿佛按下了快进键。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备课制作课件,开通各种线上渠道录播、直播课程,必须全部搞定。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教培人感到了不适应,“线上和线下从教育本质上来讲,是两种不同的商业逻辑”。为了布局线上,乐悠语文培训校长吉钦菊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基于追求流量,从而获利的互联网逻辑思维,让传统以体验、社交为基石的线下机构有些力不从心。“未来可能要成立全新的部门,来研发适合线上模式的课程”。
一边是线上追求快速流量变现的赶超,一边是线下拥抱按部就班言传身教的“慢教育”,双方就像在相亲,相互适应,不断融合,要想过得好,未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
续报下滑,家长更爱货比三家
“成为朋友了,但还是走掉了。”提到学生,古琴杨老师有些难过,不过也能理解家长的选择。这场席卷而来的疫情,给社会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家长的钱袋子。
在有限选择内,精打细算的家长必然在“兴趣”和“培优”中进行选择,他们需要选择把金钱花在刀刃上,在有效时间摘取更加丰硕的果实。
“孩子的成长不是线性的,而是分阶段的。”在孩子成长不同时期,家长会在专业与学业的选择中进行多种考量,“最稳定的,都是要走专业路线的”。疫情后期,这种选择也被迫来得更早,也更猛烈。
02.
无论坑再深,填土也要跨过去——教培“新常态”的3大趋势
疫情之后让人忧,本是无可厚非,但随着2020年即将过去,人们恍惚发现,曾经的一切都被打碎,而颠覆之后的努力方向,成了以后持久的日常。当黑天鹅成了常态,无法逃避的我们,只能直接面对。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认为:“后疫情时期教育的恢复并非回到疫情前的常态,而是在反思和吸收疫情前的常态和疫情中非常态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构后疫情时期的教育新常态。”
滚滚浪涛东逝水。传统的打法已经过去,也不可能再次回来。面对着疫情后期重新洗牌和层出不穷的挑战,未来的机构恐怕再也不是一张课桌,几条板凳就可以创业了。后疫情时代,家长的钱袋子捂得更紧,支出也颇具理性。在从低端到高端这样战况升级的竞争中,教培机构也必须开始转变。
怎么转,如何转?最有发言权的还在于家长。笔者随机采访到了数十位家长,发现他们大多集中在以下问题:
“课程中教了哪些知识点,上课用了哪些资料,讲题的思路好不好”。
“师生比怎么样,上课接送方便不方便,场地卫生怎么保证?”
“机构是直营还是加盟?机构本身有没有资金实力?”
-
未来的教培需求更加多元
对于家长们来说,课程永远是最核心要素。而家长对于教学的日益关注,也催生出了新常态下“大班上课,小班辅导,个人独立研究”的新模式。
而随着疫情后期优质教师线上课程的普及,更多家长直观感受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的透明化和白热化,补差和培优等多层次的培训需求得以细分。“在招生中,发现很多被399网课吸引走的家长,最终还是会回到线下”。
对于教育本质的需求似乎给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指明了方向:根据核心资源优势,匹配自身定位,为自己找到精准客源。只有凸显自身专业性和优势,才能获得更多家长的青睐。
-
未来的教师更加重要
“把线上教育比作兔子的话,线下教育就像是一只乌龟”。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何周更爱把线上和线下的关系比喻成龟兔赛跑。
在这场龟兔赛跑中,教师成了最关键的影响因子。信息大爆炸中,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必要信息?如何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消化吸收?
互联网+的背景下,线上教学频频发力,但是网络教学难以传达情感的基因缺陷,让线下教培机构重新回到家长眼中,人文关怀及个性化辅导在教学模式中也越加重要。
“教师把对知识传授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发展的关注,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激励者和共生者。”冯建军教授觉得未来对于教师的定义,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展。新常态下,优质教师的培养以及性别比例,成了机构们良性发展的土壤。如何带动师资培养,防范教师流失带来的风险,也成了机构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在线教育行业来说,要想赢得比赛,必须持续不断地奔跑。这不仅仅是一场资本和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回归教育本身的“持久战”,能否胜出同样取决于教师研究带来的课程品质和教学能力,以及服务教师的技术实力。
-
拥抱未来的信息时代,打造教培综合体
大环境下,有一批机构倒下,也有更多的机构正在兴起。在维护好现有招生渠道同时,新常态下,追求最大化利益成了安全的护城河。
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用在花费最少价值最高的渠道上,也就是老生渠道维护。对于机构来说,维护好老生,不仅能有效防止退费,还能促进续费与转介绍。
让人警醒的是,老客户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用户习惯的变化,由疫情带来的未来社交模式的新变化,“安全”、“放心”、“卫生”、“健康”等字眼,也成了机构发展和宣传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让社群运营团队建设变得更为重要,教培人需要在客户池建设,社群、自媒体运营等新模式上苦下功夫。
回顾疫情后期的教学,吉钦菊校长认为,“新常态下,线上课不能放弃,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服务的加码,能带动我们线下周中课的进程,弥补了我们之前的短板”。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升华,才能适应新常态的教培发展。5G时代,还有更多星海等待我们去征服,更多的市场等着开辟。未来机构崛起的道路可能崎岖,但是只要努力争取,总有到达终点的那一天。